我相信任誰都一定聽過這本書。
在《佐賀的超級阿嬤》於十年前出版時,它曾經紅極一時,除了老師們偶爾會在課堂上提起外,連我媽媽都受到這股熱潮的影響,以旋風的速度將這本書買了回來。
媽媽在我翻開這本書以前,一再告訴我它有多有趣、多好笑,因此我一開始以為這是本純粹以搞笑為主題的作品,可當國一的我看了以後,心裡卻總覺得被什麼情緒給悶著。
那時,我說不出那樣的情緒是什麼,只覺得內容好笑歸好笑,可在笑著的同時似乎泛著點酸。
幾年後,我再打開這本書,才終於體會了那時候為什麼會有那麼複雜的感受。
「阿嬤,好餓哦!」一日,作者對阿嬤這樣喊道。
「是你神經過敏啦!」阿嬤答。
因為沒東西吃,也正巧閒得發慌,因此作者正打算出門玩耍,「幹什麼好呢?出去玩吧!」
「出去玩肚子會餓,睡覺吧!」沒想到阿嬤卻這樣回答。
到了晚上十一點,作者突然被餓醒,搖醒旁邊的阿嬤說:「我真的是肚子餓啦!」
可阿嬤卻回:「你在作夢!」
作者只得忍著飢餓到隔天早上,等到早上,心想終於可以吃早餐了,沒想到阿嬤竟然說:「早餐昨天不是吃過了嗎?趕快去上學,學校有午餐可以吃!」
婆孫兩人的妙問妙答讓許多人都捧腹大笑,可藏在阿嬤樂天下的卻是生活坎坷的事實。
我再回頭看一次,才發現這故事背景是在二戰後的日本。
作者一家原本住在廣島,因為二戰的緣故前往阿嬤家避難,雖然他們避開了原子彈的攻擊,可作者的父親卻因為回廣島探望親戚而得了「原爆症」,導致作者在出生前即沒有了父親,而母親為了經濟因素只好在產下作者後,獨自回到廣島工作,並讓住在佐賀的阿嬤照顧自己的孩子。
阿嬤的樂觀與悲戚的時代產生了巨大的反差,那樣的時空應是肅穆的、莊嚴的、憂鬱的,你可以想像得到那時他們的過得有多艱苦,人們的生活應是民不聊生的,可阿嬤對於這些卻能坦然處之,不自怨自艾,面對生活的拮据僅是呵呵笑了兩聲,接著繼續想辦法過下去。
也許是阿嬤看過的事物太多了,嘗過了無盡的悲歡離合,因此縱使家裡的米缸空了,她也不會慌了腳步,而我認為,她也許也是用這樣的樂觀來掩飾自己的悲傷,更是不想將難受的情緒影響了孫子。
我深信阿嬤的處事態度絕對對作者造成了極大的影響,如果當初阿嬤不是以這樣的心情來面對戰後的日本、面對兒子(作者爸爸)的死亡,作為孫子的作者又怎能逃離藍色的泥沼?
苦又如何?窮又如何?在佐賀的超級阿嬤眼中,再多的苦難也不過是一粒塵埃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