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今天介紹以前,相信已經很多人有聽過這部作品了,但多數的人會知道《惡之教典》不是因為原著小說,而是後來它被改編成電影的緣故。
對於《惡之教典》的電影,我一直覺得有點可惜,因為我認為它太著重在殺戮的情節,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內心戲,少了主角的情感矛盾,這部作品就變成一部單純的暴力片了,所以如果時間准許的話,我向來比較推薦各位去看《惡之教典》的小說而非電影。
《惡之教典》的故事主軸全都圍繞在男主角蓮實聖司身上,蓮實在一所學校擔任英語老師,長相俊俏、個性幽默風趣,不論是在學生或是老師間都有著很高的人氣,可這樣完美的形象卻透露出一絲不尋常的氣息……作者以房東養的狗埋下暗示,每個早晨那隻狗都會對蓮實不停地狂吠,除此之外,蓮實身周的幾個人人也慢慢發覺那滲漏而出的詭異氛圍。
相信大家也知道日本作家非常擅長人性方面的描寫,藏在角色笑容下的永遠是最不堪的陰暗面,劇情也總是充斥著各種算計,看起來像天使的角色其實是魔鬼,無惡不赦的壞蛋其實內心依然善良……這類的小說我隨意列舉就是一打,所以當時在開始讀《惡之教典》前,我心想大概又是個差不多類型的作品吧。
結果翻開後,我才發現它並非以「人性」為出發點,而是以精神疾病「反社會性人格障礙」為中心。這本小說最可怕的魔力在於,它會以主角的視角,一步步地解析主角的每個想法、行動與決定,原本在外人看來毫無理由的選擇,卻能隨著文字的閱讀,逐漸理解蓮實的想法,進而讓讀者一起成為精神病患者。
你開始能明白:明白他為什麼殺了第一個人、明白他對於人類情緒的迷惘、明白他為什麼能立刻決定對整個班級痛下殺手……他沒有同理心與道德良知,他所做的一切僅是為了讓未來的自己方便行事,在沒有情緒的影響下,他做的每個決定都是功利比較過後的考量,他殺了人,可在他眼裡,這些屍體根本算不上「人」。
另外,書裡也藏有許多暗喻,像是那兩隻總是盯著蓮實瞧的烏鴉「福金」與「霧尼」,在北歐神話裡這兩個名字分別代表「思考」和「記憶」,所以福金的死亡便象徵喪失了思考,那一刻,徒留霧尼的他就被過去的記憶纏上了身,如夢魘般在腦中徘迴不去,可他卻沒有理會這個警戒,繼續依然故我地做出一連串錯誤的決定。
我特別喜歡他在殺害美彌前所流露的那一點點動搖,美彌是與他有著情侶關係的學生,原本我以為蓮實只是將她視為一顆棄子,因為不論何時,他對美彌的態度都是極度敷衍、毫不在意地,甚至時不時還會對她產生不耐煩的情緒,可沒想到他卻因為這個學生而找到了一點人性,雖說那只是轉眼即逝的花火,但至少還是讓讀者窺見了一絲希望的曙光。
《惡之教典》與其他驚悚小說裡所寫的「惡」不太一樣,蓮實所做的事雖然同樣是傷害,但卻非來自惡意,僅僅是想要排除麻煩罷了,他甚至都還沒意識到自己所做的是件「惡事」,就往下一個人的胸口開槍。
這樣沒情緒的行為反倒讓人開始思考了「惡」的定義究竟為何,也與其他類型的犯罪成為很強烈的對比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