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就有耳聞過這是一部關於飛安意外的電影,因此在還沒進入電影院以前,我以為會在電影裡看到好萊塢式的誇張情節,例如:失控尖叫的觀眾、機長的咆哮、驚心動魄的搖晃崩落……但在96分鐘的影片結束後,我卻完全沒見到這些電影裡專門用來煽動觀眾情緒的狗血戲碼。
這部電影改編自全美1549號班機在哈德遜河迫降成功的飛安事件,就連沒搭過飛機的人,都能從「迫降」這兩個字感受到引人頭皮發麻的緊張感,所以若導演以塔台與機長間焦急的對話、情緒崩潰而抱頭痛哭的母子,甚至是以飛機在降落於河上激起大量的水花揭開這故事的序幕,我都認為很合理,而這也是多數電影一貫的做法:聳動、煽情、浮誇的渲染。
可導演卻以異常平和的步調帶出這個事件,猶如母親正在床邊為孩子讀著床邊故事那般輕柔平緩,如果只看了電影的前面幾秒,真的會看不出這是一部在講述驚險飛安意外的電影。
薩利機長在事件發生後被媒體和人民捧為英雄,但電影開頭的他卻在街上慢跑著,沒有「英雄」的驕傲,更沒因此洋洋得意,反之,在他心中的是逐漸擴大的不安。
我非常喜歡導演由這個視角切進這個故事,這樣的描繪方法,巧妙地抓緊了觀眾們的心,畢竟看著電影的我們不是英雄,只不過是再普通不過的凡人,就如同薩利機長一樣。
如果是想要看驚險的爆破場面,很可惜,這部電影沒辦法滿足你,但這並不代表他的緊張度低於那些赫赫有名的動作片。
我懸著心看著電影裡的每一幕,即便描述的方式是那樣的樸實,我的心臟卻像被緊緊捏著一般。
薩利機長沒有誇張的情緒表現,聲調就如同這電影風格那樣平靜,但我卻能從那一個微小的皺眉、一個抿唇,讀出他心裡的想法,彷彿自己成了薩利,成了那個雖拯救了所有乘客,但卻因自我懷疑而飽受煎熬的機長。
的確,大家都得救了。
但當初自己的判斷真的正確嗎?真的非得冒著全機喪命的風險迫降在哈德遜河上嗎?若是自己誤判了,而讓所有人都因他錯誤的決定而在鬼門關前徘徊呢?又或者,當時的他在下了這個決定後卻失手了,沒能挽救所有乘客的命呢?
電影沒讓薩利說出一句上述的話,但這些問題卻清楚地浮現在幕與幕之間。
我能知道他為什麼不安、為什麼在所有人都將他視為英雄時他卻高興不起來、為什麼越是被人追捧,他心裡的負擔就越是沉重……
連開車上路都格外小心翼翼的我,絕對不可能駕著一台背負著一百多名乘客的飛機,更別說在遇到意外時能夠保持冷靜地處理,而我相信作為機長的薩利,雖不像身為外行人的我會被嚇得驚慌失措,但心裡的壓力肯定不小,更別說是做出在幾秒後的思考後迫降於河上的決定。
他沒有把握能挽救任何一個人,但在面對釀成更大的災禍(例如:飛機於城市中央墜毀)之間,他選擇放手一搏。
飛機降落後,重擔卻沒有卸下,薩利急切地想知道是否所有人都安全,但情況混亂的當下無法數清乘客數,得等到晚上才能確認,因此不難想像在入夜前的這段時間,薩利的心是如何被折磨著。
等到得知所有乘客都安全了,他卻還得面對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(NTSB)的質疑,當媒體與人民高呼薩利是英雄的同時,NTSB的成員卻頻頻問著上次喝酒的時間、是否有家庭問題……這類懷疑是因薩利的個人因素而導致飛安意外的話語,薩利雖很明白地表示他那是在頭腦清晰的情況下做的判斷,但被問著問著,不免也開始懷疑起自己,此外,NTSB還以數次的模擬結果表示薩利根本有足夠的燃料飛回機場降落,而不需冒著險迫降於河上。
導演細膩地喘磨著主角的心歷路程,不誇張、不渲染,用中性的視角輕輕地說著這個故事,一步步地引領觀眾進入「薩利」這個角色。
我不清楚導演是否忠實地將整個事件寫進劇本裡,也許加入了令人難分真偽的情節,又或者為了劇情張力而添了點其他元素,但對於真實地呈現「人」這點,導演絕對優秀的無話可說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